English

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发表始末

1998-05-10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陈国华文

20年前的5月11日,《光明日报》在头版刊发了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一文,由此引发了那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大讨论。文章发表时署名“本报特约评论员”,作者、编辑、参与者等多不为人们所知。

“那个时候就想找一个突破口”

胡福明1978年在南京写文章时,只有43岁。“文革”一开始,他就被打成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“黑帮分子”,被批斗、游街、扫厕所,做学问的日子被荒废了。在揭批“四人帮”的大会上,他之所以能够第一个站出来发言,就源于对“四人帮”滔天罪行及“文革”过程的重新认识和反思。

胡福明说:“那个时候就想找一个突破口,找一个下笔的地方。如果不在理论问题上拨乱反正,很多事情就无法扭转。”在一次研讨会上,《光明日报》哲学组组长王强华约他写文章,促使他开始构思文章的构架。1977年闷热的夏天,他在医院里每天陪伴住院的妻子,夜晚就在医院走廊里看书,整理资料,终于写成初稿。九月初的一天,他将信稿投入绿色的邮筒。

胡福明不愿细谈过去,他一再表示:“国家向前走,大家向前走。一味向后看,没有出息。”1982年他离开南京大学哲学系,被任命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。1984年又担任省委常委,一干12年。1995年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。

批“两个凡是”,把文章的立意升华了

经过几个月来回修改,稿子终于于1978年4月10日拼成文章大样。总编辑杨西光读了大样后,立即把王强华叫去,要求把文章从专刊换到头版发表,同时做重大修改。杨西光连连说道:“这样登在哲学版上,可惜了,可惜了!”

杨西光得知中央党校理论室研究组正在撰写立意相近的文章,当即让王强华、胡福明与他们一起共同讨论文章的修改。他表示,谁先搞好文章,就先发谁的。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5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就批评了“两个凡是”,但一直没有向下传达,基层许多同志都不了解。因此,杨西光把这个重要意见传达后,人们豁然开朗。于是,在后来的修改稿中,添加了批评“两个凡是”的内容,虽然写得含蓄,但其现实针对性格外引人注目,成为后来人们家喻户晓的句子。

杨西光: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

当时60多岁的杨西光曾对友人说:“这么长时间失去工作,就想干出一点事。岁数大了,给我的时间不多了。”文章发表前,夫人季宝卿有些担心,杨西光说:“我60多岁了,没什么怕的。”文章发表后,大家都很支持,但也遭受了很大的压力。他告诉夫人:“你要做好准备,我是要负全部责任。”

王强华回忆,在那些特殊日子里,杨西光的神色比较严肃,很少说话。有一次见他在办公室里自言自语:大不了把“乌纱帽”丢了,没什么了不起的!

直到6月2日晚,杨西光得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,心里那块石头才真正落了地。

发表这篇文章被杨西光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,他曾深情地说过:“去《光明日报》是值得的。”1989年,杨西光病逝。

《光明日报》1978年4月份订数是68万份,7月份历来由于学校放假而减少份数,但由于大量刊登真理标准讨论的稿件,这次却攀升到89万份,次年1月升至140多万份。

罗瑞卿指导军报与《光明日报》并肩作战

罗瑞卿得知此事后,指示《解放军报》说,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是一篇好文章;又说,小平同志的讲话太好了,要想办法再发好文章,你们要投入这个战斗,跟《光明日报》并肩作战。并要求社长华楠、副社长姚远方,把邓小平讲话精神揉进文章中。他去德国治腿病,上飞机前对姚远方说:“有问题,打板子就打我!”可惜一代名将倒在了手术台上。

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,影响了中国政治格局和发展走向。20年来走过的历程证明了当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说过的一句评价:“这篇文章将载入历史!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